中心系统由哪些组成?
除了呼入和呼出两个模块之外,还有一个是数据中心模块。数据的记录分析也是呼叫中心系统重要功能之一。为了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,呼叫中心通过录音和 ASR 技术记录并***集客户与呼叫系统之间的会话数据。
之后使用深度学习和 NLP 技术分析录音内容,理解客户需求,依据分析结果优化业务服务,提升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。
碧桂园的智能建造上央视新闻了,到底这家企业厉害在哪里?
12月11日看到碧桂园的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又上《新闻联播了》。“PC内墙板搬运机器人”和“室内喷涂机器人”在电视中亮相。
据闻,这家公司一年多就递交了超过1200项专利申请,已有50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建筑机器人正在研发测试,形成了建筑机器人、医疗康养机器人、智能建造装备等产品线。看来创始人杨国强此前说过的“碧桂园将加快人工智能与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,用机器人代替建筑工人”,并不是一句空话。
查了资料, 发现这家公司在招揽人才方面真的是不遗余力。现在成立了8大研究院和2大事业部,组建了超3000人的研发人才团队,其中博士、硕士占比超过31%。此前,碧桂园还和LG电子强强联手签订合作,双方开展智慧城市建设、智能家居产品销售、工程集成安装等业务。
而且,碧桂园集团还与清华大学以及一批职业院校共26家校企携手搭建的“智能建造产教融合联盟”。借助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兰州大学等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力量,推动建筑机器人和智能建造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。
强化内功,聚焦建筑机器人研发与应用;对外,进行产业布局和基础平台打造。不得不说,在发展机器人业务上,boss杨是认真的。
碧桂园还用机器人研发优势,布局农业全产业链,与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。看来这家民企,正脚踏实地向“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”迈进。
目标落定,只顾风雨兼程。敢想敢干,高效有力,我想这是这家公司的“可怕”之处。
在万科年度业绩会上唱出“地产业务已经这么赚钱了,大家不要指望还能找到更赚钱的业务。”的腔调时,碧桂园已经进军机器人产业了,并且搭建起了机器人研发的基础框架;在行业普遍感到碰触天花板的时候,寻找新业务扩展企业动力,这是一个高难度课题,碧桂园选择了机器人。
锁定目标:为什么是机器人产业呢?用碧桂园自己的话说“机器人建房子的到来,只是时间的问题”。据统计,建筑工地的用工荒已经逐渐显现,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机械化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需要工业化的代替,机器人建房有了迫切的需求。
看似是独立的新业务,其实与主业相辅相成。一旦建筑机器人规模投产,房地产建筑领域更新将迎来质的飞跃。
真扎实干:机器人公司聚焦机器人研发和应用,一年的时间里,递交了超过1200项专利申请,已有50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建筑机器人正在研发测试,其几处在建工地已开始试用部分机器人。央视多次展示了这家佛山科技公司建筑机器人的工作成果,说明机器人研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,也成为了民营企业具有代表性的革新排头兵。
近日,中国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宣布完成 5 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,本轮融资投资方为碧桂园创投。
在宣布完成 C 轮融资的同时,蓝箭航天还同时披露了此前完成的一轮 B++ 轮共计 1 亿元人民币融资。该轮融资来自弋盛投资、鲁信创投,以及老股东陕西高端装备基金。
至此,蓝箭航天在 2019 年共完成 6 亿元融资。
碧桂园创投是碧桂园集团旗下的股权投资机构,根据 IT 桔子数据,碧桂园创投此前参投了贝壳找房、企鹅杏仁等,包括了房产服务、医疗健康、教育、智能家具等领域。此次投资蓝箭航天是碧桂园首次涉足商业航天领域,同时这也是首次房地产背景资金进入商业航天领域。
蓝箭航天表示,本轮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 “朱雀二号” 液体火箭的研制、发射准备工作以及火箭重复使用技术的验证。后续,公司将会持续加强 “朱雀二号” 火箭和天鹊发动机研制及批量生产能力、核心工艺及测试保障能力,逐步开始技术迭代。
“朱雀二号”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是蓝箭航天现阶段的核心工作。据了解,“朱雀二号”的一级火箭将搭载 4 台 “天鹊” 发动机,低轨运载能力在 4-5 吨之间,未来主要面向低轨卫星发射需求。
其实碧桂园投入在智能建造很久了,作为一个在顺德上班的人,都见怪不怪了。
有一天我曾经特地跑去北滘镇去碧桂园总部对面那座大楼,那里开了个机器人餐厅,哇,味道还不错。
一个朋友在博智林公司上班的,他说他们办公室随便扔个砖头,都能砸中一个博士,每天新入职的员工都很多,公司里铺开非常多的项目。
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,实际还得看成果,博智林也在打造工业4.0智能工厂。今年5月底,4.8万㎡的智能工厂C栋已交付投产,包含自动化机加工区、超精密加工区、自动物流、自动化立体仓库、自动化装配线。其中,立式自动化加工线可实现24小时无人加工;精密加工区配备世界顶级超精密加工设备,最高加工精度可达1微米,全面提升效率与产品精度。14.5万㎡智能工厂A、B、C栋明年将实现年产2万台机器人的产能目标,预计年产值40亿元。
从市场上来看,目前建筑劳动力供给出现断层。目前,60后、70后建筑工人占比近6成,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建筑行业,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,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,劳动力短缺问题会更加严重,建筑业将面临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。“机器换人”节约人工成本30%以上。
其次,建筑业安全成本攀升。建筑业连续9年列工矿商贸事故NO.1,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每年攀升,且在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中,施工责任占33%,建筑工人操作质量低劣是主要原因。建筑机器人可实现自动检测、精准布料、精确施工,可减少施工主观误判,实现零伤亡,零事故。
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,智能建造可以说是光明无限,值得国人们关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ougepu.com/post/20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