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不通的两个国家的人最初是怎么沟通的?
在人类出现文字之前,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依靠声音、肢体语言,同样的,最初两个语言不同的国家的人相遇,大家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,那就吼一吼,然后比划比划呗!
语言+肢体,这是传达信息最原始的方式,简单而又易懂。
看过《 I, Robot》的同学都知道,桑尼眨眼的动作成了影视中的点睛之笔,那是机器人刚学习到的最简单的动作:信任。
当两个完全语言不通的人见了面,大家面对面除了对眼,只能比划比划了,你指着西瓜说“西瓜”,他指着西瓜说“watermelon”,然后你就知道了“watermelon”是“西瓜”,他也知道了“西瓜”就是他的“watermelon”,后来有的人把这些东西记载下来,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本翻译书籍。
专家说,肢体语言是最真实的交流,没有欺骗,只有真实。
据有关研究表明,当一个人需要向外界传达信息的时候,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%,声调占38%,另外55%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肢体语言来传达,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肢体语言是一个人的下意识的动作,往往能够最真实的反应出人的心理活动,这也就是测谎仪最基础的道理。
语言和语言之间的交流,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
随着时间的流逝,古时人么生活的区域不断扩大,那一年,张骞走出了西域,虽然当时汉朝和周边国家交流很好,可是国家太多了,我们不可能都学会啊,于是便有了“语言中介”,当时汉朝和欧洲各国的交流就是通过“波斯语”作为桥梁进行沟通的。再后来,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,把英语带到了全球,大家也就慢慢的熟悉了用英语沟通,再到现在,中国已经走向世界,汉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。
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,从声音到肢体再到文字,我们要感谢最初的那两个人,他们的相遇是文明最初的碰撞,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多样性的文化内涵。
古代,靠边境上的人给翻译,他们基本从小就在两种语境下生活。
近现代有了明确的边境线,不让随便穿行,边境上的人慢慢没有了两种语境的便利条件。不过,社会上也有了更多专门学习外语的行为。
谢邀。
身体语言和姿态语言和中间人翻译。
有人看到语言不相通的人互相用身体语言和姿态语言表达,比如买东西,要买某样东西,就直接拿东西表达意思。比如问路,用手势配合身体语言表达意思。实在不行找中间人翻译。
讲个小故事。
一天,有个人问阿姜查***是怎样和那些外国***交流的,问***会英语、法语、德语吗?
***说都不会。
那个人就说那你怎么跟他们沟通啊?
***就反问那个人:
“你家里有牛吗”
“有”
“你家里有狗吗”
“有”
“你家里有鸡、鸭、鹅,,”
“都有啊”
“那请你告诉我,你会说牛语、狗语、鸡语吗”阿姜查***问道。
“我不会呀”那个人说。
“很好,那你是怎样和它们交流的呢”
所以说,有句广告语说得好“沟通,从心开始”。再说,在交流的过程中,特别是长时间的相处中,双方也能通过眼神、表情、手势等相互加深理解。
这个问题很有意思。比如你到俄罗斯去被洋MM看中了。不要你花银子,但你得呆在那儿。无奈拜倒石榴裙下成了出国女婿。语言不通,生活中慢慢磨合,先借助情景,用动作,手势***,日久成习。例如,媳妇拿块靣包给你,"赫列伯",你懂了。"古萨也杰”,你猜到这是叫你“吃”。外面下雨了,媳妇说“以觉得多事吉”,你也会懂的。当然还得读点书,不到一年,曰常生活不会有语言障碍。在中国人看来,你夠格"***洋鬼子"了。怎么样,试试吧?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ougepu.com/post/45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