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,明朝也有吗?
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在当时看来是为了保障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,免受西方外来力量的影响,统治阶级认为本国经济上自给自足,不需要西方的物品和思想。马克思在1853年写的《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》一文中,认为清朝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时试图禁止西方向中国推销其商品、传播西方价值观,从而危及清王朝的统治。
严格的讲清王朝的并没有完全闭关锁国,清朝入关后废除海禁,在康熙***后,康熙设置四省(苏浙闽粤)通商,到了乾隆22年(1757年)开始严格控制海外贸易,取消四省海关,设置“广州十三行”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口通商,清朝闭关锁国达到极致,一直到***战争1840年再次被迫开放贸易。
虽然闭关锁国的初衷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措施,但是显而易见这种方式是被动的,直接导致了“孤立主义”的形成,阻碍中外联系,影响了中国吸取先进文化科学技术,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,脱轨,落后于世界。
闭关锁国在明朝时期叫做“海禁”,但闭关锁国和海禁形式上有所不同,简单的讲海禁是闭关锁国形式的一种,其主要目的防止倭寇,禁止走私,封闭航线,但不抗拒西方文化科学,但是海禁却也造成了与世隔绝的现象,海禁自郑和下西洋结束,宝船焚毁开始(1433年左右),一直到1567年隆庆开关,开放福建漳州月湾一处,才放开民间贸易,不过全国也就特批这一处,直至1644年明朝灭亡,但由于明朝末年社会动荡,海禁在明后期实行的一直不是太严格,沿海走私情况屡见不鲜。
明清无论是海禁还是闭关,确实让人遗憾。
清朝闭关锁国远远比明朝厉害,导致在科技军事方面远远落后西方,从***战争开始屈辱投降,后来又被英法联军打得屁滚尿流,火烧圆明园。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,只能割地赔款,养肥了日本侵略者。八国联军更烧杀抢掠,慈禧一伙疯狂卖国投降,所谓宁与友邦不与家奴。
明朝至少有郑和下西洋,明朝末年还有抗金名将袁崇焕孙元化等引进很多葡萄牙教官,建立西洋火炮大营与车炮装甲部队。
而清朝闭关锁国最厉害的就是康熙,康熙为了孤立台湾,不惜迁界禁海,不仅断绝一切对外贸易,甚至把全国沿海地区的老百姓迁往内地,不仅饿死了几百万老百姓,还把繁荣的沿海地区变成荒无人烟之地。可以说康熙是清朝闭关锁国的罪魁祸首。
“闭关锁国”这个词值得商榷——我们应该看到自雄唐盛汉以后,具体说是自元朝以后,中国本土文化中,就增加了许多“保守”主义倾向。
这样的倾向导致了以后的明清两朝在某些对外交往方面,产生了某种“内敛”似的倾向。除了对周边藩属国釆用“册封”和“朝贡贸易”似的交往方式外。对于同其它的较远地区的文明群体,在交流方面是被动和不足的!这种情况不仅清朝有,明朝也有。
但是不积极主动交流并不等同于不交流——明清两朝都有西方冒险家——传教士和洋商的活动。他们也曾为明清两朝带来了那么一丝新气象!
况明朝在成祖时代也曾有过郑和下西洋那的航海壮举——只是囿于技术和眼光的限制,而只同非洲东海岸及印度洋及南海周边的各国产生过交集而己!明朝因为受到传统“陆权”思想的影响,故对“海权”末有充份重视。这也是受思想和时代的限制所致!
而清朝出于稳定统治的目的,而确实是在有意识地限制人民的对外交流。兼为防止外来文化干扰自己的统治,而在对外交流方面显得保守。但统治者也并非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!只是他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己!
我是老威,我来回答。
明清时期到了后来都走向了闭关锁国,两个朝代都有,但也只是这两个朝代,其他朝代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。
明清时期,确实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,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、权臣专权、外戚专权的情况,也没有出现过长时间的割据的情况,但是因为要加强皇权,所以***取了很多的手段,如加强文化的控制、打压(开科取士只考八股文、文字狱等),实行愚民政策,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文明走到明清时期,皇权得到空前加强的一种后果。
法家思想治国带来的必然后果
虽然历朝历代表面上遵从的是儒家,独尊儒术,但实际上用的都是法家的一套,该杀的时候从不手软,以刑法治国,这个法就是王法,皇帝一人说了算,皇帝可以超越一切法度,而臣民必须遵守法度。
法家治国的宗旨就是所谓的“三民主义”,即愚民、弱民、疲民政策。如果不闭关锁国,那么开放了国门就会开放思想,人们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土地,到海外去经商或者做点别的什么,经历多了见识多了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想法,就会对皇权的思想控制造成冲击,至少统治者是这样认为的。
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,缺乏文化,对文化的理解不深,他无法做到其他王朝开国皇帝那么开明,农民最大的想法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他也是这样想的,所以他在位的时候极力打压商人,把农民都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,要他们好好务农,好好种地,好好生产粮食就可以了,他不追求国富民强,只追求自己江山稳固。
农耕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
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,国家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,国家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于农业,而工商业收入占比很低,所以国家从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考虑向来极力地保农业,为了农业可以牺牲其他的产业。
当然,商业的繁荣也能够为国家带来巨额的财富收入,如宋朝的富裕就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,但问题在于,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独尊儒术,因此打压了其他学术的发展,对工商业的发展从来缺乏理论上的学术,也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工商业经济形态。
而儒家为代表的帝国统治模式下,在意识形态上从来都是鄙视商业的,尤其是商人,属于下九流的地位,士农工商,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在最底层,所以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是羞于经商的。
实际上,突破农耕经济,走向工商业经济的改革在历史上也有过,就是王安石变法,但是最终惨败收场,由于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,所以历朝统治者就再也没有进行过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改革了。
所以国家的国力长期以来始终都是以人口和耕地为局限,每个朝代到了人口和耕地的鼎盛时期,国力也就到头,没有发展了。
有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个情况,就是清朝在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时期,在乾隆十八年国家财政收入是5000万两白银,国家收入基本以农业税为主。而到了1911年清朝最后一年,前10个月国家财政收入就达到了3亿两白银,其中农业收入占比不到2成,基本都是工商业税收,占了将近7成。原因就在于二次***战争之后国门逐步打开,大量的贸易带来了国家财富的迅速增长。
而明朝也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农业税为主,导致国力的增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。如明成祖时期,国家财政收入一年为800万两白银左右,而到了崇祯时期,只有320万两,因为财政收入太少,所以对付东北的后金缺乏资金,就导致了向农民加征的情况,农民不堪重负而起来造反,最终也推翻了明王朝。
因此,发展工商业经济实际上是有利于国力的提升的,但是当时所有的文人士大夫,包括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想法都局限在了农耕经济上,他们担心一旦发展工商业,农民可以自由流动,那么就会离开自己的土地,就会有大量的土地抛荒,从而国家的粮食生产得不到保证,那么国家就会陷入***。同时,发展工商业经济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也不利于对人的思想上的控制,对于要掌控一切的皇权来说,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后果
当然,闭关锁国是加强了皇权的统治,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同时,也减少了人们的想法,从而逐渐变得愚昧和麻木,帝国是好统治了,但也带来了太多的负面影响。
其实我们可以看出,明朝之前但凡有外族入侵,民众都会出现激烈的反抗,但是明朝之后,几乎没有。如北宋被金国攻占北方地区的时候,北方人民组织了大量的义军对抗金国人,在南宋最后的时期,也是数十万民众坚持到了最后,直至崖山之战结束。
而明朝时期,著名抗金将领袁崇焕被杀的时候百姓都非常地爱国,一个个吃他的肉,而清军进入北京的时候却无人抵抗。清末时期,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,老百姓反而帮助侵略者,这就是后果,民众不再对国家有荣誉感,国民没有自尊心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ougepu.com/post/5598.html